新闻动态
首页-新闻动态硝化池反硝化池作用原理
硝化池和反硝化池是污水处理中生物脱氮工艺的核心环节,二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协同实现氮的去除。以下是其作用原理及关键区别的详细解析:
一、硝化池:氨氮氧化为硝态氮
作用
将污水中的 氨氮(NH₃/NH₄⁺) 氧化为 亚硝酸盐(NO₂⁻) 和 硝酸盐(NO₃⁻),为后续反硝化脱氮提供底物。
原理
参与微生物
亚硝化细Jun: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(NH₄⁺ → NO₂⁻),如硝化螺菌属(Nitrosomonas)。
硝化细Jun: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(NO₂⁻ → NO₃⁻),如硝化杆菌属(Nitrobacter)。
共同特点:均为 化能自养型细Jun,以无机碳(如 CO₂)为碳源,通过氧化氨氮获取能量。
反应条件
好氧环境:需持续曝气供氧(溶解氧 DO ≥ 2 mg/L),为微生物代谢提供电子受体(O₂)。
中性至弱碱性 pH(7.0~8.5):氨氮以游离氨(NH₃)形式存在,更易被微生物利用;pH 过低会yi制酶活性。
适宜温度:20~30℃(低温会显著降低硝化速率,低于 15℃时效率大幅下降)。
低有机负荷:有机物(BOD)过高会导致异养菌过度繁殖,与自养硝化菌竞争溶解氧和生长空间,一般要求 BOD₅ ≤ 20 mg/L。
化学反应式
亚硝化阶段:NH4++1.5O2亚硝化细Jun NO2−+2H++H2O+能量
硝化阶段:NO2−+0.5O2硝化细Jun NO3−+能量
总反应:NH4++2O2→NO3−+2H++H2O
每氧化 1 mg NH₄⁺-N 需消耗约 4.57 mg O₂(理论需氧量),并产生 2.6 mg H⁺(导致 pH 下降,需投加碱度维持)。
二、反硝化池:硝态氮还原为氮气
作用
将硝化池产生的 亚硝酸盐(NO₂⁻)和硝酸盐(NO₃⁻) 还原为 氮气(N₂),从污水中逸出,实现脱氮。
原理
参与微生物
反硝化细Jun:如假单胞菌属(Pseudomonas)、芽孢杆菌属(Bacillus)等,属于 异养型兼性厌氧Jun,在无分子氧(O₂)但存在硝态氮(NO₃⁻/NO₂⁻)时,以硝态氮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呼吸。
反应条件
缺氧环境:溶解氧 DO ≤ 0.5 mg/L(避免 O₂竞争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),但需保持搅拌使污水与污泥充分混合。
充足碳源:反硝化细Jun需有机碳源(如甲醇、乙酸、污水中的 BOD)提供电子供体,一般要求 C/N ≥ 4~6(以 BOD₅/N 计)。若碳源不足,需外加碳源(如投加甲醇)。
适宜 pH:6.5~8.0(pH 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酶活性,导致反硝化速率下降)。
温度:20~40℃(低于 15℃时效率明显降低,低温需延长停留时间)。
化学反应式
以甲醇(CH₃OH)为碳源时,总反应式:6NO3−+5CH3OH反硝化细Jun 3N2↑+5CO2+7H2O+6OH−
每还原 1 mg NO₃⁻-N 需消耗约 2.86 mg 甲醇(理论碳源量),并产生 3.57 mg OH⁻(可中和硝化阶段产生的酸度)。
中间产物:反应路径为 NO₃⁻ → NO₂⁻ → NO → N₂O → N₂,其中 NO 和 N₂O 为温室气体,需控制反应完全以减少排放。
三、硝化池与反硝化池的协同作用
1. 工艺组合(以 A/O 工艺为例)
厌氧 / 缺氧 / 好氧(A²/O)或缺氧 / 好氧(A/O)工艺:
反硝化池(缺氧区) 在前,利用污水中原有碳源还原硝态氮;
硝化池(好氧区) 在后,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,并通过内回流(硝化液回流)将 NO₃⁻送回反硝化池继续反应。
关键控制参数:
内回流比(R):硝化液回流量通常为 1 0 0 %~300%,确保足够的 NO₃⁻进入反硝化池。
污泥龄(SRT):硝化菌世代周期长,需维持较长 SRT(一般≥10 天),避免被排出系统。
2. 脱氮效率影响因素
碳氮比(C/N):C/N 不足时反硝化不彻底,导致总氮(TN)超标,需外加碳源。
溶解氧(DO):硝化池需维持高 DO,反硝化池需严格控低 DO,避免氧yi制反硝化菌。
pH 与碱度:硝化消耗碱度(每氧化 1 mg NH₄⁺-N 消耗 7.14 mg CaCO₃),反硝化产生碱度,需平衡两者以维持 pH 稳定。
四、总结对比
通过硝化与反硝化的协同作用,污水中的氨氮和硝态氮被逐步转化为氮气,实现gao效脱氮,这是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zui常用的生物脱氮技术原理。